如何教導師資生跨領域教學

台灣教育論壇
時間:2019 年 11 月 25 日 下午 2:00 ~ 4:00
地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會議室
與談人:
張俊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兼科教中心主任
許育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人:
黃政傑/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榮譽教授
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導讀者:高嘉蔚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人與人拉出界線、國境封鎖、旅遊業崩盤,旅館業掀倒閉潮、電影與樂園產業大量裁員,這些都是我們無法預期的發生。由此可以了解到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快速變動的環境,如果固守的一種知識視為專業,沒有夠好的終身學習能力,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就容易喪失生存能力。
社會變化大,學校要教什麼?教幾年後就會消失的知識嗎?
例如「地心引力」這個概念小時候有許多人學過,但實際上是誤用,因為後來科學家發現地心沒有引力,引力與地球質量有關,並非來自地心。所以應該稱之「地球引力」。這種知識的變遷在稱之為「科學」的學科上時常出現,因為「科學」只是一種假說,在它沒有被推翻時,是真的。但只要有新的研究出現,推翻它的假說,它就成為一個過時的知識,變假的。
因此學校應該教學生的是一些基礎的知識,讓他能夠自主學習。
要學生會自主學習,那他就需要良好溝通能力。這時候語文的地位也就提升,國文是一種國家的官方溝通語言,培養學生基本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學習所有學科的基本語彙,這種語彙與全球通用的概念連結,所以英文也就重要了。而數學也是一種基本的語彙,用簡單的數字與符號表達複雜的科學現象。資訊科技,一種和機器溝通的語彙,讓人可以利用科技讓生活過得更舒適,並破除地域的疆界。
而過分強調自利會養成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人,例如最近發生的幾起隨機殺人事件。讓人對社會安全感降低,所以學校應該教學生愛其他的人,這時候「社會參與」就非常重要了。
當我們理解這些邏輯後,去看12年國教有幾個特色:核心素養、探究實作、議題融入、跨領域教學等。這些不外乎就是教一個人如何適應快速變動的社會。
這時候我們再去看國教院強調的:
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並與「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相連結,提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就能理解,它其實只是教學生當一個健健康康的「全人」,不是某種機器罷了,掌握這些很核心的概念,就不會當它是口號,而能落實在教學現場。
此次台灣教育論壇主持人黃政傑終身榮譽教授和吳麗君教育學院院長找來兩位知名的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教中心主任張俊彥講座教授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主任許育健副教授,來談談學校怎麼實施跨域教學、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挑戰等。


詳細逐字稿電子全文:按此進入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