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系列叢書:中學資訊科技教材教法》導讀

90年我進大安高工資訊科當小高一,我的導師王敏男剛畢業帶第一屆。那時候,我們用的是Windows XP,寫的是8051、VB。我不會,沒興趣學,高一每天打排球籃球到關燈,再去逛西門町,最後坐末班車回家。成績大概是倒數前幾名,直到高二我當上班聯會主席,我開始讀書,大概前面數來前幾名。高三大家成績上來,我大概在十名左右,最後考上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畢業前,我們導師和我們說:「你們以後會走這一行的人不多,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所以我大一讀完就休學,因為我覺得我繼續讀下去就是隻米蟲。我寫程式和做電路完全贏不了男同學,我又沒興趣,作業都男同學幫我完成。我開始在台大、政大、師大旁聽中文系的課,後半年維持旁聽但周末去台中補中文系的轉學考考科。忙完一年後,幸運考上台大中文系。回去跟大安高工某個老師炫耀,就被臭罵一頓,說我念中文以後沒用,會撿角。所以我充滿憂患意識的在台大中文和歷史兩個學位又念教程。
在台大我很自卑,因為我是高職生。
但真正畢業後,尤其是去年疫情後,碰到受疫情影響的產業要從線下走到線上,我用過去高職所學獲得一些案子,讓我度過民宿收起來的落魄時光。
許多人說科技日新月異,根本追不了。
但以我們念過資訊的人就知道:那些程式只是視覺優化或是增加功能,符合人性,更便利而已。
套我導師王敏男說的:「邏輯是一樣的。」
最近受疫情影響,大家需要線上授課。不得不開始接觸這一塊,我覺得很好。
因為大家仔細研究一下20年前有些職業消失了,例如:電梯小姐、國道收費員、接線生。現在熱門的職業多與資訊科技有關YouTuber、Podcaster、AI研發專家。正在消失的工作有「銀行員」因為銀行很多功能都線上化,還有受疫情影響實體的餐飲、服裝等行業服務人員也都轉向線上。
2013 年英國牛津大學的論文〈工作的未來〉預測,未來勞動人口中 47% 可以用機器取代。日本經濟產業省在 2016 年指出,受 AI 技術成熟影響,未來 30 年將減少 735 萬個工作。
做殘存的工作的人,須具備 AI 無法取代的分析力、創造力。具分析力的工作例如利用 AI 和機器人的工作,像資料科學家;或只有真人可以做例如看護人員。而具創造力工作,就是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具「娛樂性質」的工作,例如YouTuber或直播主等。
這也是108課綱為什麼要一在強調要跨領域學習各種素養。
因為我們沒辦法再學某一個科系,安安穩穩的到退休。
我們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面對所有的變動與困境。我們需要培養他們分析與創造等能力。
疫情來臨,是危機也是轉機。
沒有什麼高牆,比學校的牆更高,躲在裡面很安全。直到疫情的巨人打破我們建築出的城牆,逼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數位轉型,無論是教案、教材的選擇。我們不再能夠,一本課本教到底。
我們不再思考是要用康軒、龍騰、翰林、東大還是泰宇。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需要和同學講述的「主題」。
並以此「主題」為核心展開,所有的事物是圍繞著它旋轉。
就像我這次拋磚引玉給大家參考的教案「疫情中的生活」是在談蘭亭集序裡的「無常與生死」。
當我們可以以主題為核心展開時,所有科別的疆界就淡化,真正的跨域整合才能出現。也就是我們所謂12年國教要教出的孩子。
在學校時,總是害怕孩子拿手機,因為我們怕比不過手機裡的世界。在手機裡可以找到許多好玩好看。並且因為大數據的影響和設計,總能只看到喜歡的,不用看到不喜歡的。
但線上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無法逃避。我們沒有辦法把他們的手機收起來集中保管。
所以我在國文課「疫情中的生活」教案設計中,把資訊科技的應用融入。
既然無法避免,那就應該善加利用。
我導師王敏男在我學習寫程式很挫敗的時候,和我說:「資訊有兩塊:一個是設計,一個是應用。未來都可以發展。」
那時候,我就知道:「既然我不會寫,我很會用就行啦!」
我也把這個想法告訴同學。在我過去接案時,一個簡報可以收到幾萬元,不含維護費用一個網站可以收到十幾萬,一個社群小編也是一個月有幾萬元收入。
我們只要很會用就好了。
這也符合108年資訊科技課綱,六大學習主題中貫串12年各階段強調的「資訊科技應用」與「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的想法。前者是「各式常見資訊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使用方法。」,後者是「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以及資訊倫理、法律及社會相關議題。」
這世界不需要許多程式設計師,寫程式很吃天分,比畫畫還靠天分。
因此,資訊科技課綱中核心是「運算思維」。「運算思維」簡單來說就是「能有效應用運算方法與工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在我去念文科後,發現我比許多人有邏輯。這是因為在學資訊科技時,我們需要跟機器溝通,機器很笨,它只懂0和1,就是有沒通電和有通電。所以在許多時候,我們都需要把複雜世界的東西,簡化再簡化,才能跟機器溝通。這就是資訊課綱中提到的將複雜東西「抽象化」。
我透過「疫情中的生活」教案,教授他們一種我常用的問題解決方式:
1.看見問題
我建立一個問題「疫情在家一個人很無聊,如何打發時間?」
2.分析
可以「上網」、「追劇」、「玩電動」、「經營社群媒體記錄生活擴大交友圈」等等,最後依據教案設計選擇「經營社群媒體記錄疫情中的生活擴大交友圈」。
3.找查資料
傳統我們教學生都是硬背知識,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現在一天的資訊量可能就是古人一年的資訊量。所以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記憶知識途徑需要再去拿」,這有點像我們知道出門時要去哪裡拿襪子一樣。
因此在請學生經營自己的「疫情中的生活」社群媒體時,我請他們先去研究自己喜歡的社群媒體,無論粉絲團或IG,了解別人經營的優缺點,以及我應該如何截長補短。
4.計畫與執行
接下來我請他們書寫自己想紀錄「疫情中的生活」裡的人事時地物和想用的方式文字、圖畫、照片、影片等等。有初步的規劃,最後透過自己規劃的內容和方式去做紀錄。
5.審核結果
最後自己做完紀錄,我們舉辦成果展後。他們欣賞到其他人所做的紀錄,自己會有反思。若發現新的問題,就可以回到最前面在來做問題分析和改進。
這樣迴圈的思考方式,會讓我們不斷往自己真正想要到的地方前進。
所以除科技應用外,整個教案核心其實是在訓練學生「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即是「能具備運用運算工具之思維能力,藉以分析問題、發展解題方法,並進行有效的決策。」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線上上課後,大家開始重視資訊科技融入課程的問題。
108課綱實施後,我有和學生合寫一些資訊科技有關的文章在翰林文教會訊上發表,但主要偏向一些通俗的介紹。
如果要系統化理解資訊科技,我非常推薦大家看《素養導向系列叢書:中學資訊科技教材教法》。這是我之前當師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研究助理,做教育部編書計畫,最後編出的四十四本教材教法專書之一。
這本書應該對老師在資訊科技應用與教案設計上會有幫助。
我的教案也是閱讀此書後,才有具體構想。
另外,我也推薦家長閱讀此書。
因為書裡提到很多,不用錢的開放資源介紹。可以提供給小孩學習,這樣有心想補強小孩這方面能力的家長能有所依據。不會被坊間大批以教育孩子為名的不肖業者,騙去大量金錢。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